成渝协同发展,聚焦区域融合的一个关键支点

资阳 更新于:2025-08-01 08:18
  • 鹅汤锅
    成渝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点---将资阳划入成都的猜想(本文部分借助ai辅助)

    一,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地理空间贯通、强化要素协同的角度,资阳整体划归成都的非常具有必要性:
    1. 地理空间上的贯通价值
    1)消除“中间阻隔”的物理意义:资阳位于成渝几何中心,若整体划归成都,成都的行政管辖范围将直接与重庆接壤(重庆荣昌区、大足区等与原资阳安岳县、乐至县相邻),使成渝两大核心城市从“隔空相望”变为“直接毗邻”。这种地理上的“无缝衔接”,能减少区域协调中的行政层级壁垒,让基础设施规划(如轨道交通、快速路网)更易实现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例如成渝中线高铁、市域铁路等可更高效地衔接两大都市核心区。
    2)优化区域空间结构:资阳的加入能拓展成都向东发展的战略纵深,使成都的产业布局、人口疏解更直接地辐射至重庆周边,形成“成都—资阳(划归后)—重庆”的连续发展带,避免因行政分割导致的“中部塌陷”,强化成渝主轴的集聚效应。

    2. 要素调配的协同效率提升
    1)行政资源整合的便利性:资阳划归成都后,两地的政策体系、市场规则、公共服务标准可加速统一,减少跨市协调的成本。例如,在土地指标、生态保护、产业政策等方面,能实现更高效的统筹,避免重复建设或资源错配。
    2)产业协同的深度强化:资阳当前已在电子信息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与成都形成配套,划归后可更深度融入成都产业链(如成都的汽车产业向资阳延伸),同时借助地理毗邻优势,承接重庆的产业外溢(如装备制造、物流等),形成“成都研发+资阳制造+重庆配套”的跨区域协作模式,提升要素流动效率。

    3. 区域均衡发展的潜在助力
    1) 缩小发展差距的可能性:资阳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与成都存在差距,划归后可借助成都的资源禀赋(如教育、医疗、资本等)加速自身发展,同时通过成都的辐射带动,平衡成渝之间的“发展梯度”,避免核心城市与中间区域的断层,为双城经济圈的均衡发展提供支撑。
    2)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加速:成都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(如三甲医院、名校分校等)可更便捷地向原资阳区域延伸,提升当地民生保障水平,同时促进人口、人才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,增强区域整体吸引力。

    二,在推动区域重大战略调整时,面对舆论讨论甚至争议是难免的,但从“全国一盘棋”的全局视角出发,需要以战略定力回应关切,更要以实际成效凝聚共识。

    1. 舆论引导需锚定“协同而非单赢”的核心逻辑
    1)需明确:行政区划调整的本质是为了破除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空间阻隔,让要素流动更顺畅,绝非“谁吞并谁”的零和博弈。资阳若纳入成都,其定位应是“成渝协同的枢纽节点”,而非单纯成为成都的“附庸区域”。例如,可通过规划明确原资阳区域在承接重庆产业外溢、联动成都产业链中的独特作用,用具体的产业协同案例(如共建跨区域产业园、共享物流枢纽)证明这是“1+1+1(成都+原资阳+重庆)>3”的共赢布局,而非“成都单方面扩张”。
    2)要主动回应“资源虹吸”的担忧:需通过政策设计体现“均衡赋能”,比如明确成都优质资源(如教育、医疗)向原资阳区域倾斜的具体计划,保障当地民生改善;同时推动原资阳区域与重庆毗邻区县的直接合作(如交通互联、生态共治),让其既承接成都辐射,也对接重庆资源,形成“双向赋能”的格局,用事实打破“单一虹吸”的刻板印象。

    2. 以“全国战略价值”消解“地方得失”的争议
    1)要强调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的特殊性:其目标是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,肩负着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使命。行政区划调整若能让成渝从“地理相邻”走向“功能相融”,提升整个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,最终受益的不仅是成都、重庆或资阳,更是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全局。例如,可对比长三角、粤港澳等区域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协同发展的经验,说明“局部调整服从全局利益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常见路径。
    2)需通过透明化论证凝聚共识:公开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数据(如当前跨市协调的成本、调整后可提升的要素流动效率等),专家、民众参与讨论,让社会看到决策的科学性和必要性,理解“一时的区域利益调整”是为了“更长远的共同发展”。

    3. 用“发展实效”替代“舆论辩争”
    归根结底,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“是否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”。若调整后,原资阳区域的经济活力、民生水平明显提升,成渝之间的产业协同、交通互联效率显著提高,“全国一盘棋”的成效具象化,自然能消解闲言碎语。正如长三角一体化中,一些曾经的“争议调整”,最终因区域整体发展提速而获得广泛认可——行动的力量,永远比言语的辩解更有说服力。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是“求大同存小异”,只要始终锚定“国家战略、人民利益”这两个核心,就能在舆论浪潮中保持清醒,让改革举措真正服务于全局发展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